4月15日,北部湾畔阳光明媚,广西石化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项目核心装置——120万吨/年乙烯裂解装置循环水系统正式引水,进行全面冲洗,进入预试车的关键阶段。目前,项目总体进度达93%,预计年中建成、10月投产。
作为中国石油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工程,项目规划新建14套化工装置与2套炼油装置。自2023年7月开工以来,项目以“标准化设计、集约化采购、工厂化预制、模块化建设、智能化管理、数字化交付”的“六化”理念为核心驱动力,在建设各环节实现精准把控。标准化设计实现100%图集通用,集约化采购使项目成本降低10%,钢结构工厂化预制率达100%,“数字工地”等智能化系统大幅提升了管理效率。项目建设成效获集团公司高度认可,3月13日,集团公司专门在此召开工程项目“六化”建设推进会,组织41家单位共123人现场观摩取经,展现了“六化”理念在重大项目建设中的强大生命力与显著价值。
走进项目的设计管理部,主任杨晓林正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上的三维模型。他说:“目前,14套开工装置三维模型审查全部完成,详细设计基本封图。在项目基础设计阶段,标准化、典型化图集通用率达100%,这意味着从结构设计的每一根梁柱的尺寸,到设备选型的每一个参数,都在10个层面实现了标准统一,真正做到有章可循。”项目管理人员借助鹰图SPF平台,就如同拥有了一双“数字化的眼睛”,实现装置与设计院信息同步、协同设计及数字化交付。标准化设计不仅仅是图纸上的规范,更是为集约化采购等后续环节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如同为整个项目搭建起了稳固的骨架,让后续的建设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展开。
项目物资种类繁杂,涵盖钢材、化工设备、电气仪表等数千种,采购管理工作可谓千头万绪。然而,广西石化通过“集团联合框架采购、一级物资集中采购、通用物资框架采购”模式,成功将这团乱麻梳理得井井有条。采购管理部主任王志伟说:“集约化采购就像是一场高效的资源整合行动。”通过这种模式,广西石化在提升议价能力的同时,简化了采购流程,整个项目采购成本降低了10%,资金周转更加顺畅。在采购过程中,广西石化建立供应商绩效评估体系,如同一台“筛选器”,能够依据产品质量、交货期、售后服务等指标,从众多供应商中筛选出优质的合作伙伴,确保项目物资的质量和供应的及时性。
沿项目周边望去,预制场如同一个个小型的工业堡垒,分布在项目周围。承包商在这里打造多个预制场,仅管道预制场就有8座。在这些预制场内,排水井、路灯基础等小型基础设备正在预制、运输和安装中。钢结构工厂化预制率达100%,钢结构重超2.5万吨,工艺管线长380公里。如此庞大的工程量,通过工厂化预制,将大量的作业从施工现场转移到预制场,将复杂的工业制造过程分解成一个个相对简单的模块,在预制场内进行精细加工。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预制件的质量,更减少了现场作业量,为项目的高效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项目建设近10公里管廊,都出自新建的中国石油首个管廊模块化建设基地。广西石化将9万平方米管廊划分为153个模块,最重模块长27米、重280吨,这些巨大的模块就像是工业时代的积木,在预制场制造完成后,被精准地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模块化建设不仅减少了现场的施工周期,降低了安全风险,还实现了无土化施工,项目全部实现硬化,推动了文明施工的进程。这里还新建了百亩预制场用于超限设备及部分工艺管线预制。目前,乙烯装置7台裂解炉和汽油加氢工艺单元4个整体模块已经安装到位,模块化工程进度已经完成。
走进项目现场,随处可见的摄像头与LED大屏幕,构成一个现代化的“智慧之眼”网络。广西石化利用“数字工地”平台,实现项目结构、管线、设备等4D数字化施工模拟与进度展示。高清LED大屏实时呈现项目总体计划、采购数据等多维度信息,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电子大脑”,为决策层与管理层提供了全面的项目运行状况。“数字工地”平台还集成手机端应用,现场管理人员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查看项目信息并下达指令,极大地提升了现场管理效率。信息化管理平台和人脸识别门禁系统等众多智能化管理系统,让整个项目的管理更加科学、精准、高效。
综合管理部副经理冯欢说:“项目基于完整数字化模型,将实现数字化交付。”项目伊始,广西石化依据相关标准,搭建接收平台并与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整合,实现施工数据伴随数字化交付与一键归档。数字化模型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宝库”,整合存储了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让交付资料的存储、查询、利用变得更加便捷。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项目交付的质量和效率,更为项目未来的运营和维护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使项目在数字化时代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