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个基点的小幅加息节奏,很可能在“十一”长假后变速。
市场人士分析,“十七大”后,央行将启用更加严历的货币紧缩措施,包括扩大加息幅度。
“紧缩力度加强是为了应对未来经济出现的趋势性变化。”该人士分析,“大幅收紧货币政策的最大可能性在于扩大加息的幅度,由上调27个基点转为上调54个基点。”
央行措辞变化
实际上,长假之前,央行已经抛出“信号弹”。在9月28日发布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三季度例会决议中,央行认为今后应继续实行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适当加大政策调控力度,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细心的市场观察人士发现,这一表述与7月份的第二季度例会决议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第二季度的相关表述为“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稳中适度从紧,协调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前后两个季度例会决议的最大差别是,央行直接删掉了“应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单独提出“适当加大政策调控力度”。
“这表明央行对于目前通胀压力和流动性管理的担忧,未来的紧缩政策可能会继续推出。”国信证券宏观分析师林松立说。
而从这一政策信号释放时间看,安排在“十一”长假前、同时也是第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之前释放,意味深长。
“如果央行改变过去小幅加息的步调,开始大幅加息,我不会感到惊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教授说。
“目前的负利率引发了金融资源的错配,进一步推高了房地产价格和股市价格上涨的预期。央行美联储式的小幅加息,对于目前的流动性管理效果并不大,我赞成大幅加息。”刘元春教授说。
紧缩基调确定
如果节后央行大幅加息成为现实,这将预示着央行自2004年下半年首次加息以来,紧缩力度发生实质性变化。
相关政策研究人士分析,2007年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以2006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主基调,这次会议提出了“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是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经济过热,货币政策显然应更具前瞻性。
“两年以来,央行明明是不断推进紧缩,但还是要加上稳中趋紧的字眼,表明央行不愿意打破‘双稳健’的政策主线。包括次级债风波时推迟加息,数次贷款和存款加息幅度、短期和中长期贷款幅度不一等等,向市场传递出的紧缩信号极为模糊。所以这种紧缩多次被资本市场理解为‘利多’,而非‘利空’。”前述人士分析。
时过境迁,自2007年以来,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全面步入牛市,企业财务指标的大幅走高,来自证券业和国企等反对加息的压力在减小。相反,2007年第一季度以来的经济数据强劲增长,特别是工业企业利润增长超预期,加上资产价格全面上涨,所有的经济现象都成为支持强力加息的理由。
“通胀已经很危险,资产价格泡沫需要加大紧缩力度才能平抑。”一位全国人大的官员说。
部分外资投行人士也在不断呼吁央行采取果断的政策措施,抵御通胀。前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中国已经进入通胀时代,通胀水平可能会在2008年内直达7%,当务之急是降低通胀预期。例如,必须在接下来的18个月中大幅加息,幅度至少为200个基点。
“央行的加息是对的,物价不断上涨,起码要尽快纠正负利率!”一位财经官员对本报记者说。
高增长下的高通胀
央行大幅加息的重要理由来自于经济基本面的变化——低通胀、高增长正在转为高通胀、高增长。
“经济增长仍然强劲,但通货膨胀可能要在9月继续冲高,超过8月6.5%的增速峰值。”国信证券宏观分析师林松立说。
“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速不会受到美国次级债的影响,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将高于第一季度11.1%,但是低于第二季度的11.9%。”虎杰投资首席分析师张寅说。
种种迹象显示,已经持续五年的低通胀、高增长将在第三季度发生某种趋势性的变化——由食品和粮食上涨,及资产价格的上涨,正在向实体经济领域延伸。
由于粮食和食品价格占中国CPI权重的三分之一,这将导致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物价水平将极有可能结束过去五年时间来的低通胀,而转向高通胀。如果调控不及时,中国将迎来全面的通货膨胀。
“没有永远的低通胀下的高增长,通货膨胀始终是一种货币现象,当流动性过剩持续一段时间后,低通胀、高增长将转变为高增长、高通胀。”张寅说。
刘元春教授说:“我们并不过分担心以粮食和猪肉上涨所带来的局部性通货膨胀,我们更担心的是,由于房地产和资本市场价格形成上涨预期互动,造成的资产价格泡沫和金融风险,会蔓延至实体经济,这将给未来宏观经济会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中国官方的智囊们正在审慎观察未来通胀和金融风险对于宏观经济所带来的损伤,他们不断向央行建议,现在是加大升息力度的时候了。
中国经营报记者:刘晓午
在线交流: 121552308 302817315
Copyright © 2003-2025 nhclsq.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6405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