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2007·秋)”论坛在上海举行,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在论坛上发布了《中国宏观经济分析2007秋季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目前,在强劲的总需求带动下,我国物价水平呈抬头趋势。不过,当前物价的快速增长主要是粮食价格上涨所致,不太可能形成全面、持续、不可容忍的通货膨胀。也就是说,中国并不存在进入全面通胀的风险。
《报告》认为,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在经历了2006年下半年的小幅下降后趋于稳定,但M1的增长率在2006年下半年后却出现了快速上升的势头。截至今年8月末,M2和M1的增长率分别为18.09%和22.77%,较2006年末分别上升了1.15和5.29个百分点。由于M1的增长率继续高于M2的增长率,货币结构的流动性有所上升。
《报告》进一步指出,我国CPI的变化能够由M1、M2及各自增长率的变化所能解释的部分较小,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并不是导致我国物价总水平变化的基本原因。这一结果意味着:第一,当前的物价上涨并非全面的通货膨胀;第二,货币供应量并不是判断未来通胀压力的适当指标。
《报告》认为,物价走势和宏观经济运行主要由各类来自供给面的实体经济因素决定。除货币政策外,今后的宏观调控更需发挥诸如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其他调控措施,同时在这些政策中寻求协调配合。
李扬称:“今年开始,首次出现贷款增速超过存款增速。资产中的所有问题,都可能因存款增速下降而显示,这是对中国银行(6.74,0.05,0.75%)业非常大的挑战。”
《报告》称,自今年2月份以来,全部存款增速已慢于全部贷款增速,而全部金融机构的贷存比在持续下降之后,稳定在68%左右。随着这种格局的持续,即使没有央行的紧缩政策,银行业的流动性头寸也将趋于紧张。
李扬指出,随着存贷款结构调整,应当密切关注银行业的资产方和负债方期限不匹配的问题,即流动性风险问题。一方面,银行业负债期限结构缩短,相对稳定的储蓄存款占比由2001年6月的52%下降至今年6月的46%。另一方面,资产期限结构拉长,中长期贷款占比由2001年6月的34%上升至今年6月的48%。
《报告》称,央行加息主要目的是提高贷款成本、抑制经济出现过热。但观察同期限的存贷款利差结构发现,1、2年期存贷款利差基本未变,3、5年期存贷利差有所收窄。这说明,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利益冲动并不因加息而受影响。
专家观点
魏加宁:警惕资产价格泡沫
在昨天于上海举行的“中国宏观经济(2007·秋)”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指出,中国经济存在双重风险,一个是经济由偏快走向过热的风险;另一个就是资产价格普遍上涨、经济出现泡沫化的的风险。
近四年来,中国的GDP一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7年上半年GDP增长达11.5%,而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今年全年中国GDP增长将达11.4%。在高增长的同时还伴随着高通胀。这些因素显示中国经济已经出现过热的风险。
中国经济还面临着另外一种风险,这就是资产价格的普遍上涨,也就是经济的泡沫化趋势。魏加宁指出,资产价格泡沫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房地产业已经有泡沫。根据2000年到2005年间的数据,中国的银行给房地产业的贷款,已经超过了日本当年经济泡沫时期的增长速度。另外,房地产业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也超过了日本经济泡沫时期的数字。
另外,在股市不断上涨的带动下,包括文物收藏品等的价格都在上涨。一些大企业和上市公司,将很多资金投入了股市、房地产市场。魏加宁认为这一情况是危险的,需要引起警惕。(来源:上海证券报)